如果您正在寻找相关产品或有其他任何问题,可随时拨打热线咨询:0371-86563900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三年行动方案,医疗机构要重视人文关怀

文章出处:智能健康一体机厂家 │ 网站编辑:上禾科技 │ 发表时间:2024-10-12

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相互尊重、保护隐私、严守法规、加强沟通」为核心原则,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行动方案》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医学人文系列培训活动。并指出,要将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将新入职员工、医疗纠纷高发科室人员等作为培训重点,组织投诉管理人员、分诊台、导医咨询人员及热线电话接听人员等窗口人员参加培训。
 
《行动方案》指出,要充分考虑重症监护室、抢救室、手术室等特殊单元的人文关怀工作。陈伟表示,之所以专门提出这些单元,因为患者在进入这些单元的时候,往往是病情最危重、身心最脆弱,而且亲人不在身边的时候。       
 
这时候医院采取一些细小的举措,比如手术室人员佩戴一顶花帽子,手术室墙壁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者播放舒缓的音乐,就很容易让病人一改对手术室严肃、冰冷的印象,感受到医疗的温度。           
 
医学人文情怀的提升,不是靠灌输培训要求。陈伟指出,因为从事着高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矛盾性和局限性的医疗工作,医务人员自身压力也很大,即使想要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最根本的是以文化人,让大家养成潜移默化的习惯,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
 
《行动方案》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陈伟分析,本次方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等四部门一起开展医学人文关怀提升工作,是希望从医学生教育阶段更加注重医学人文情怀、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在医学生涯最初阶段埋下医学人文的种子。
 
此外,《行动方案》提出医学院校要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临床实践训练过程中,加强医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医学生走进社区乡村送医送药、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医学人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医学生早期进入临床科室、医疗卫生机构投诉管理部门等进行教学实践,重视医患沟通,熟悉交流技巧。     
 
《行动方案》指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务;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及社会有爱心人士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和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据悉,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能够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可能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而且患者介于身份的原因不愿意跟他们吐露心声,社工和志愿者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此外,还有医院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比如打造「无围墙医院」,或者有温度的医院,让病人进入医院后恐惧感可以减轻,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文建设。她表示,不论从任何角度,只要使得医患沟通更加顺畅、就医流程更加合理,从而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都是在提升医学人文建设。      
 
《行动方案》要求,实施阶段(2024年10月—2027年9月),各地结合实际进行工作部署,逐步健全和优化医学人文建设管理组织架构,促进医患沟通,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并对医疗机构提出了具体建议,如通过科学管理分诊、优化安排上下午、周末出诊时间、错峰排诊等,保证医患有较充分的沟通交流时间。          
 
健康中国建设的实现,医学温度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此过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各省市卫生健康委以及各医疗机构都会按照方案精神,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指导当地医疗机构开展更多人文培训,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帮助医疗行业从业者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沟通水平,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增加患者的就医获得感,从而形成更加良好的医患沟通氛围,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电话询价
上禾微信 加微信咨询